程博士:孩子在与其它孩子发生争议时,总喜欢告状,这样的表现对吗,是否说明孩子的求助心理太强?
家长你好!孩子喜欢告状的原因很多,并不相同,因此,要分别说明一下:
一、引起注意:
二、寻求帮助
三、征求意见
四、讨个公道
五、整垮对方
六、习惯性告状
1、 引起注意:这种行为的特点往往表现为表白为主,而且是通过对比别人做的不好来表示自己做的好。比如:“老师、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老师、老师,还没让动,某某就自己拿了”,“老师、老师,某某又说话了”等等,言下之意,他们做的不好,看我做的好。进一步的意思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关注。所以,这类告状都是希望老师注意自己,“我坐得很好,我没说话”。想被老师表扬。
这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同时也要注意让这个孩子观察别人做的好的地方,向别人学习。
2、 寻求帮助:在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些孩子处于弱势状态,经常被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图书及其它东西,或在交往中受到推搡、冲撞,无力对抗,这时,常常使用的策略就是告状。希望通过告状,让老师来批评对方,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并解决问题。如:“老师、老师,某某抢我的图书了”,“老师、老师,某某推我”。这时,老师要引导孩子学会相处,相互让步,相互尊重。
3、 征求意见:有时孩子告状也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确定某些事情家长或老师同意不同意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去做,可又不知家长或老师的态度如何。比如两个孩子一起玩,看见一个小朋友拿了块糖吃,但平时家长并不充许自己吃,于是往往会说“妈妈,他拿糖吃了”,意在试探妈妈同意让自己也可以吃糖。或在幼儿园里,几个孩子在外面玩,其中有小朋友,跑到旁边的树下挖土玩,自己也想这样做,但又不确定老师会不会说,于是,就跑到老师那里去说,“老师、老师,某某在那里挖土玩”。以了解老师的态度,一但老师说没关系,就会飞奔过去玩起来。这时,老师或家长应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4、 讨个公道:有些小朋友,有着一定的正义感,常常作为旁观者,对一些事情感到不公,往往也会找老师,希望评个理,讨个公道的说法。比如,看到一个小朋友欺负另一个小朋友,他往往会站出来,跑到老师那里,说:“老师、老师,张三刚才推李四了”如此等等。这时,老师要正面肯定孩子的做法,更重要地是教会孩子自己去协调、处理这样的问题。
5、 整垮对方:有些孩子在某种状态下,会有报复的心理,尤其在二个孩子当老师的争论中,他们都想站上风,这时,有些孩子会使用夸大甚至污告的方式,脱离事实,把对方的行为说的非常严重,这些孩子的告状是想借大人帮自己“整垮”对方,有强烈的报复别人的意思,当然这是极少数。这时家长和教师就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6、 习惯性告状:孩子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要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有些孩子平时过于依赖家长和老师,当处于不利中时,喜欢求救,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的告状特点。一点点小事立刻告到老师那,寻求帮助,想都不想、立刻告状成为了一种特点。 这时,老师家长,要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通过努力去解决小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有限,道德评价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是爱告状的另一个原因。因此,在处理孩子的“告状”时;父母和教师应注意到这些原因,分别对待,针对性的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