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老人的家门口有一片漂亮的草坪,老人非常喜欢午后在草坪上安静的享受阳光。可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一群小孩每天都来草坪上玩,非常吵闹。
老人不胜其扰。老人知道:越是要赶这些孩子走,他们越会过来玩。该怎么办呢?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这些小孩子说“小朋友,很高兴你们来陪我。从明天开始,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一人1美元!好不好?”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几天之后,老人对孩子讲,“孩子们,我的经济暂时出了点问题,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很多人说这个老人太厉害了,他成功的把孩子们来玩的理由从“喜欢”变成了“金钱”,再把“金钱”拿走,“消灭”了他们来玩的兴趣。
这里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为什么开始没有任何奖励,孩子玩的很开心,而最后虽然奖励变少了,孩子却有了抵触,最终导致不愿意做了呢?原因就是孩子们的乐趣从玩耍本身的精神层面随着奖励的持续变成了物质占有,内在的天然动力被外在的物质影响削弱,最终导致兴趣的消失。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类似的故事都会经常出现,孩子身心成长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成人奖惩不当而引起的,那么在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是否也无意间的“夺走”过孩子的兴趣呢?
比如:
问题1:孩子在做某项事情上表现好或者有很大兴趣的时候,要不要奖励?
蒙特梭利教育解读:
孩子表现的好与坏,都尽量不要通过外部的物质奖励刺激对孩子进行干预。这会使孩子在对某一事物的兴趣点的发生偏离。正如故事中所讲,老爷爷通过金钱奖励,使孩子来草坪玩耍的动机发生偏离。时间久了,对孩子成长十分不利。孩子有可能会变得对金钱和物质十分看重,不论做任何事都会索要奖励,而不会在乎做事本身的意义。这样的教育其实十分的危险。专家建议,在孩子表现好或者孩子自发自觉地对某一事物自觉地进行锻炼时,成人应从幼儿心理的角度进行适当鼓励和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尤其应杜绝金钱或者物质奖励。
问题2:孩子本来对一样事物很感兴趣,但是过后为什么又不感兴趣了?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记忆力很好,而长大后却变得笨拙?
蒙特梭利教育解读:
很多小孩有这样的问题,原来对某一事物很感兴趣,过一段时间就不感兴趣了。有的孩子小时候能背诵唐诗三百首,或者唱歌唱得特别好等等,但是长大后,这些能力逐渐减少和衰退,对于这一情况,专家认为,应该有三方面原因:1、孩子本身的兴趣点发生转移;2、家长引导不当导致兴趣点转移;3、外界奖惩干预导致兴趣点转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新鲜的事物都有自己成长的敏感期。在敏感期期间,孩子会在一定时间内对这些新鲜事物产生浓厚兴趣,会自发自觉的重复这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如果错过敏感期,孩子就会失去这一活动的兴趣点,之后再弥补就很难达到效果。
正如我们成人一样,在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时,自己会百般努力,而别人要求我们去做或者被强迫去做时,会有很大的心理抵触,对于在幼儿更为如此。
蒙特梭利提倡摒弃奖惩,也正是出于敏感期和孩子吸收性心智的特点,提倡成人不过多通过外部奖惩干预孩子在敏感期成长对某一事物的特殊兴趣,而用科学的引导方式让孩子从内心自发式的进行学习生活。
问题3:孩子经常出现非常逆反的情绪,不听话。
蒙特梭利教育解读:
当孩子有逆反情绪的时候,成人最容易意气用事,吵孩子、罚孩子等,这是最大的惩罚误区。强制性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
对孩子进行强制性惩罚和管制。这有可能会使孩子更为抵触,短期内孩子可能变得听话。但是从长远来看,孩子内心的抵触仍旧存在。建议成人减少传统意义奖励惩罚,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出发,科学进行引导。
问题4:无意间的溺爱孩子、宠孩子对孩子有何影响?
蒙特梭利教育解读:
这类问题非常常见。对于自己的孩子,家长一定宠爱有加,很多家庭溺爱孩子的情况非常严重。这也会造成孩子本身能够掌握的技能和兴趣点发生偏离。造成孩子成长的某一方面的缺失,导致长大后融入社会时,相对有一些困难。专家建议,要培养孩子各方面尤其是独立自主的能力,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做准备。
蒙特梭利教育十大特质之一就是摒除奖惩。它主张避免过多的外界奖励和惩罚刺激产生对孩子的干扰,而是借助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规律,通过科学的环境布置和成人(教师、家长)科学的引导孩子。从而挖掘出幼儿内心成长的源动力,使其自愿自发地、有兴趣地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这种方式使孩子的成长更为绿色、更为健康。
摘自:《跨世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