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安全知识讲座
时间:2015-01-18 12:59:38 来源:
福建西山幼儿园 点击阅读数:
次 编辑:郑钦龙
第一节 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中国,由于地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因此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破坏性很大的地震。如1556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8级地震造成了死亡83万余人的惨剧,这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境内影响较大的地震主要有三次:一次是1966年3月8日及3月22日发生在河南省邢台地区的强烈地震,在震中地区几乎所有的房屋全部倒塌;另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十几秒内,这座随着开滦煤矿的开发而兴起,有着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就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次震灾中,死亡24万多人,重伤16万人,轻伤36万人;还有就是今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死亡及失踪人数超过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南阳市地质构造复杂,也是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1946年10月23日南阳6.5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死伤人口约1万人,是我省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大地震。自197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南阳小震活动不断,每天都有发生,较为显著的地震活动有:1973年11月29日,淅川宋湾发生ML5.1级地震,有感范围波及淅川、内乡、湖北均县等地;1976年2月11日至2月28日,内乡发生的ML4.0级震群活动;1991年10月13日桐柏县发生的3.1级有感震群;2000年4月29日,内乡县马山口和镇平县高丘之间发生ML4.7级地震,这是南阳市自1973年11月淅川宋湾5.1级震群以来最大的地震,共造成1人死亡,28人受伤(其中重伤7人),经济损失5600余万元。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震断裂带上,西峡县境内共有三条地震断裂带通过。
一、西官庄——镇平——梅山断裂带
该断裂带自陕西走向北西西向,向东经过西坪、重阳、镇平进入南阳盆地后,再向东经过龟山、商城、梅山进入安徽界内。
二、朱阳关——夏馆——大河断裂
该断裂是一条规模深大的断裂,西起陕西兰田,延伸入河南境内,经朱阳关、夏馆、南阳桐柏、信阳、商城,此后进入安徽省。
三、老灌河断裂
该断裂走向南北,全长220公里,其上游朱阳关到米坪走向北西西,在军马河转为南北向,该断裂自早第三纪至第四纪开始地震活动。
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以及丹江口水库坝址的加高,其上游周边地区,地下 力增大,原有平衡被打破,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我县的建设工程必须高标准要求,以防止破坏性地震给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第二节 地震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与术语
在学习有关地震的知识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熟悉一下有关的基本概念及术语。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在震中区造成的损失越严重。如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县6.2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造成49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而1999年4月8日吉林省珲春7.0级地震,震源深度达540公里,即使在当地也无明显震感。
至于震级与烈度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发生一次地震,震中烈度最高,破坏最严重,随着与震中区间距离的增加,地震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减轻,即烈度减小。因此,一旦地震发生,马上可由地震台网报出震级,而烈度却要由地震工作者实地调查来圈定。
二、地震的分类
首先,我们按照震动的性质,将地震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地脉动。由于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天然地震,因此,我们主要研究天然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由于地质构造作用使地下岩层错动而破裂所产生的地震。这种地震危害最大,数量也最大,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的冲击或热应力作用所引发的地震。火山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一般说来,火山地震震级均不大,范围也小,只在火山周围的局部地区造成破坏,且深度较浅,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度尼西亚及南美等地。
(3)塌陷地震:由于天然的原因,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陷等,形成了一些地下的空洞,这些空洞塌陷所引起的地震称塌陷地震。
(4)水库诱发地震:在原来较少或者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区,由于建筑水库,在开挖、注水或排水过程中,改变了原地区的地应力状况而引发的地震称水库诱发地震。湖北丹江库区、广东新丰江水库、密云水库等都存在这种情况。
2、按震中距离分:
(1)地方震:指震中距离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指震中距离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
(3)远震:指震中距离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3、按震源深度分:
(1)浅源地震: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天然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均为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指震源深度在6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的地震
。
(3)深源地震: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迄今为止,人类记录到的最深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
4、按震级分:
(1)弱震:指震级小于3.0级的地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出来。
(2)有感地震:指震级大于等于3.0级、小于4.5级的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0级地震。这种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
(4)强震:指震级等于或大于6.0级的地震。这是可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人类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智利的地震,震级为里氏8.9级。
三、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主要为断层说,该学说认为岩层在大地构造压力作用下,产生应变,积累大量的应变能,当应变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就会造成岩层的断裂或使原已存在的断裂重新活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大部分的能量用于使岩层破裂或断裂移动,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产生地震。
四、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由于地岩石断裂应力的作用影响到地表,会在地面上形成较大较多的裂缝,地下岩层中赋存的气体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声隆隆、地光闪闪。
在较大地震发生时,在震源附近的断裂由于磨擦和压电效应而产生声音和火光叫作地声地光。地声较普遍,而地光一般发生在≥5.0级地震的情况下,如唐山地震时,人们看到3—4米高火状地光,持续约10分钟之久。
5、八月飞霜、严冬花艳。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会出现异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树开了两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树也有开花的现象,说明植物对地震也有很强烈的反应。形成原因主要有:(1)在断裂附近的树木,由于构造的应力和热量,温度升高使树开花,一般呈带状片状;(2)电磁效应与生物机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电磁效应能够促使植物生长;(3)由于暖冬现象,气候变暖,使树木二次开花,植物异常对应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属中长异常期。
第三节 防震减灾常识
实际上,地震本身所造成的震动、地裂缝等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灾害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倒塌造成有。根据科学家对世界上130次破坏性地震的调查表明,95%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各类建筑物倒塌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和地震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造成的,但由于我们现在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各类建筑无限度地加固,并且由于现阶段地震预报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人们希望的准确程度,因此灾害地震往往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时候,令我们猝不及防,惊慌失措而错失躲避地震的良机,甚至可能会因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因此,掌握科学的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一、制定家庭防震措施
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2、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3、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4、加固室内家俱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5、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6、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7、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谣传。
二、临震应急措施
根据对以往地震的研究,人们发现在大震发生前的瞬间会出现轻微振动、地声、地光等异常现象,我们称这些现象为“自然预警现象”。从开始出现自然预警现象到建筑物倒埸有个短暂过程,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自然预警时间”。经验表明,自然预警时间往往只有短短的几秒至十几秒,最多也只有二十几秒时间,如何正确利用这短暂的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后的生存机会,甚至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幸存下来。那么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该怎么去做呢?
1、在成片的居民区内。
在密集的居民区,特别是没有经过合理规划的居民区内遇到地震时,切忌一感到振动就盲目向外逃。这是因为:首先,由于居民区内房屋数量较多且布局很不规则,造成区内道路曲折狭窄,再加上强烈地震发生时地震波造成地面的强烈振动,使人很难在房屋倒塌之前的几秒种内跑到居民区外的开阔地带;其次,当房屋被震动时,即使是能够迅速逃到屋外,也极有可能被瓦砾、玻璃等杂物砸伤甚至造成埋压致死。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就近躲在屋内的小开间建筑(如厨房、卫生间等)或结实的家具下(旁),用手或其他柔软物体保护头部,待主震过后再迅速逃出。同时要注意远离门窗,因为这些部位往往由于墙体有缺口,承压能力相对减小,坍塌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有可能,要注意及时扑灭炉火、关闭煤气、切断电源,以免造成火灾、中毒等次生灾害。
2、在高层建筑内。
一旦感觉到发生了地震,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切忌不能盲目跑向阳台准备跳楼,因为阳台是悬空建筑,最不稳定,极有可能最先坍塌;而跳楼也是极不明智的,容易摔成骨折甚至死亡,可能是楼并没有塌,人却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另外也不要盲目通过门窗外逃,因为在地震的作用下,楼层晃动,往往造成门框、窗框严重变形而很难打开,在试图打开门窗时反而会失去了宝贵的逃生机会,甚至可能被埋在这些承压能力小的建筑部位下。这时更不能去乘电梯,因为楼内的电力系统很可能会被破坏,而使人困在电梯内。正确的避震方法是迅速躲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的地方,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相对比较安全。如果情况太紧急,也可就近躲在没开门、窗的墙解下、结实的家俱旁,用柔软物体保护要害部位。在躲避时最好抱住管道之类的固定物,这样一是可以抵御抗震时不断的振动,二是多层砖混房屋塌落时,楼板或屋盖有时会呈倾斜状态,抱住固定物可以防止顺着楼板滑下而被埋压。
3、在校园内。
因为校园内人口密集的性质及学生们的年龄因素,这里往往成为最容易受到地震伤害的地方,因此一定要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防震避震方法,增强生存能力。若是在上课时感到大地晃动,应该迅速采取就地避险措施,躲在课桌旁,用双手护住头部以减缓坠物的冲击作用,待主震过后,应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迅速地撤离和疏散。一楼教室内的学生则可以迅速、有秩序地撤离至开阔的操场上。如果地震时正在户外活动,则应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电网、电线、煤气管线等。
4、在商场中。
商场也是客流量大、人员密集的场所、并且因为商场内东西数量多而隐伏着极大的危害。如果在商场中遇上地震,不能盲目外逃,一是因为商场内人很多,在突发地震面前,人人都争着往外拥,会挤成一团,寸步难行,甚至出现挤伤、踩伤等人为伤亡事故;另外,外逃时两旁货架上的物品及玻璃等杂物都可能造成误伤。正确的做法是:首先避开货架和玻璃柜台,躲到较为安全的立柱下或卫生间内,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保持镇定,听从商场服务人员的安排,组织被困人员有秩序地疏散、撤退。
5、在室外或郊区。
在室外遇到地震时不要惊慌乱跑,为防止大地震动可抱住树干,或用随身皮包、衣物护住头部蹲下,待震动稍停后迅速逃离高压线路、电杆、高大建筑、狭窄巷道等。另外不要以为一下震完就没事了,立即去救其他人,而要在地震危险期(一分钟左右)过后再设法救人,同时还要注意发生余震的危险。在郊区野外遇到地震,要设法避开山崖、陡坡、河岸等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在受地震破坏后,容易造成坍塌滑坡。在化工厂周围要避免吸入毒气,可用湿衣物捂住口鼻,绕到上风地方。在桥上遇到地震时,要抓紧栏杆,防止桥塌滑入水中,能逃离的要迅速远离桥岸。正在行驶的车辆要缓慢安全停车,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总之,不管在何时何地,遇到地震时都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保持镇静,根据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震前极为短暂的“自然预警时间”进行最有效的防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三、震后的自救互救工作
大地震的来临是很突然的,即使震前有一定的准备,震时采取了正确的避震措施,震后还是会有很多人被埋压在建筑物的瓦砾中,还时人们最主要的工作是积极开展正确的自救互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救出最多的人 员。由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抢救被埋压人员的时间越早,其存活率就越高,其中半小时内抢救出来的存活率为95%,第一天为81%,第二天为53%,第三天为36.7%,第四天为19%,第五天为7.4%。由这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在大地震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开展有效的自救互救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自救。
在大地震最初的震颤平息以后,当你发现自己正被埋压在倒塌的废墟下面,或被困在高层建筑内、断桥上或处于其它危险环境里,身体受伤,甚至动弹不得,又与家人、朋友失去联系,并且面临着新的灾害威胁:余震频发、火灾、毒气泄漏等其他次生灾害发生或犯罪活动等。这时,一定不要害怕、惊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保护自己,可以按照以下建议去做:
(1)首先要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一可以防止毒气,浓烟危险,二可以避免建筑物倒塌时产生的大量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2)小心地清理自己周围,特别头部、胸部的重物,尽量活动手、脚,清除埋压在身上的物品,争取最大的活动空间。这时要特别注意分辨哪些是可以移动的,哪此是支撑物,不能随便移动,以免造成进一步的坍塌。
(3)充分利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如砖瓦、箱柜之类来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以此来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足够的空气。
(4)判断周围情形是否有脱险的希望,如果条件允许,要尽量设法逃出困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但此时也要非常注意,不能盲目向外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确保生命安全。
(5)如果发现自己没有能力脱险,就要注意保存体力,寻找身边可食用的东西,储存起来备用。要尽量节省力气,静卧、保持体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乐观,等待脱险的最佳时机。
(6)在困境中等待救援时,还要特别注意与外界进行联系,但不能盲目叫喊,以免浪费体力,应该注意外界动静,在周围安静时或听到外面有人说话时再发出信号。即使不能移动,也可用硬物敲击身边的管道通知救援人员。
(7)在脱险后要尽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最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从危房中撤出时,应迅速灭掉明火、切断电源、火源和气源。如果体力允许要迅速抢救其他埋压人员。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参加互救活动。另外,要尽快与家人或机关、学校取得联系,到单位或指定的疏散地点。
2、互救。
在大震发生后,由于交通、通讯线路受到破坏,外界的救援力量往往不能马上赶到现场,而由前面我们知道,救助的时间越提前,被救人员的救活率越高,因此震后要积极组织力量参加互救,切勿不知所措或坐等外界救援力量。震后救人要注意以下原则:
(1)救人应先从近处救起,不管是家人、邻居、同事还是陌生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就近救他们,要争取时间、减少伤亡。
(2)以先救轻伤人员、强壮人员为原则,这样一是可以很快救出更多的人员,二是可以增加更多帮手,一起救助其他埋压人员。
(3)首先要确定被埋压者的情况,先让被埋压者的头部露出来。
(4)对急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如窒息、出血、骨折等,进行适当处置。
(5)救出受伤者作简单处置后,要迅速转移到更安全、更适合抢救的地方。
震后救人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保证被救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地挖掘被埋压者,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如下:
(1)要用最快的速度使伤者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然后再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阻挡物,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3)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硬扯,防止进一步造成损伤。
(4)对于脊椎损伤者,挖掘时要避免再次加重脊椎损伤。从废墟中救出后,在转送搬动时,应使用硬担架或门板,绝对禁止脊椎弯曲或扭转,以免造成伤者瘫痪。
对于在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应给予必要的护理: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一下子进食过多;要避免被救人情绪过于激动;对受伤者,要就地作相应的紧急处理;不能立即给水喝,而应先用毛巾蘸水,润湿被埋压人员的嘴唇,过1小时后再喝水。
总之,掌握了一定的自救互救方法,不但自己能在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还能够帮助更多的被困人员脱离险境,重获新生。